“报价3万元的房子装到最后花了4、5万元”,“花高价买的装修材料质量还不如普通材料”,“找装修公司必须包工包料”……在装修过程中,许多市民有着方方面面的苦恼。那么,家装市场上究竟有哪些事情是市民不了解的呢?
日前,记者采访了一些业内人士,在此给出相关建议,提醒消费者在进行装修的时候一定要小心谨慎,以免掉入一些装修公司布下的“陷阱”。
宣传不实需提防
额外费用收费多
很多打算请家装公司装修房子的消费者都发现,一些家装公司的装修报价很便宜,有的甚至便宜得超出想像。例如装修一套新房,按照100平方米的标准计算,一般的家装公司会给出连工带料4、5万元至8、9万元左右的报价,但同样提供设计方案,同样提供装修材料清单,一些家装公司的装修报价却能够低至3万元,甚至更低。
对消费者来说,换一家小规模或不知名的小公司,上万元钱看似就可以这样“轻轻松松”地省下来了,相比之下可能比其他公司的装修材料费还低,不明真相的消费者往往图便宜与之签下装修合同,在装修过程中就会出现很多额外的费用。
市民李女士刚刚开始装修没两天,李女士就被装饰公司告知他合同中的装修费用并不包括门口、窗口等处的打胶、吊顶后面的支架、卫生间瓷砖后的防水处理等,装修质量会受到影响。这样一来,李女士只得又向家装公司交了“额外”的装修费。
这一出一进,李女士非但没有省钱,反而又多花了3000多元。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遇到这种隐性消费陷阱的消费者不仅仅是李女士一人,许多家装公司表面上为消费者开出低廉的装修报价,却在辅料、细节等不为人所注意的地方“找齐”。
好看未必就好用
“203元/平方米、299元/平方米、310元/平方米……”作为百姓日常居室装修,这种价格看上去确实很诱人。因为从直观来看,即使100平方米的房子,装修一新也不过2、3万元钱,更何况商家宣称使用的还是环保的名牌产品。然而,消费者哪里会想到,这种看似“透明”、实惠,让人省心的装修套餐,其实用起来并非那么简单。
采访中,有过消费经历的几位消费者对此颇有感受。市民王女士告诉笔者:“我选择了一款288元的套餐,100平方米也就2.88万元,心想即使打出点余量,3万元也足够了。
可是施工以后才发现,很多项目如水电路改造、安装门窗和灯具、垃圾清运等都是要另外再收费的,而且有的项目不加又不行,就这样最后我花了大约5万元才达到基本的装修效果。”另外一些消费者也表示,选择这种定价套餐原本是为了经济实惠而且省心,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
“小动作”难发现
目前装潢市场已经渐渐规范,只是在装潢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具体操作人员的水准影响了公司的装修质量,这是一个现实问题。消费者由于对装潢方面的专业知识知之甚少,因此在施工人员报出所需物品的时候往往不知内情。
举一个例子,现在有不少施工人员,都是赶场子做活的,往往是泥水工先进行首期施工,之后木工进场,而按照制作家具的细木工板来算,二室一厅的用量在十张板左右,如果木工多个地方同时施工,他往往会“套裁”,这样表面上用量并不增加,但是木工从中可以省掉2到3张板,以每张板的市场零售价约为100元计算,木工从中可以获利300元,而这样的隐性开支消费者是无论如何也察觉不到的。
消费者在装潢过程中,最容易忽略的是一些低值易耗品,诸如墙面乳胶漆、家具漆、家具导轨等,这些材料在单价上看价值并不大,而且施工人员按照实际的面积计算用量,可以说滴水不漏,挑不出一点儿毛病。
如在制作家具上漆的时候,如果消费者不在,漆工往往会少走几次漆,特别是现在流行的清水漆家具,消费者如果不是行内人,是绝对看不出来的,一直要到使用多年后才会发现不对劲,多余的漆往往会转移到其他施工现场使用,一进一出漆工从中克扣下的油漆就是其“新的利润增长点”,而这样的小动作,一般的监理也很难发觉,因此隐蔽性极强。
业内人士提醒消费者,选择装修公司时不要轻信装修公司口头的承诺和广告宣传,被各种促销和所谓“低价”吸引,而应该充分考量公司的品牌、综合实力以及信誉,签订一份完整的装修合同才是最好的维权武器,相关条款规定越详细越好,不要怕麻烦。在合同拟定完毕后,消费者还需认真阅读每一个细节,比如合同主体是否明确、权利义务是否分清、是否有增减项加入合同等,以免事后因为某些条款的疏漏,造成与装饰公司的纠纷。
装修有别于其他服务行业的地方在于施工过程中存在诸多变数,比如增减材料、变更项目还有改变原有设计方案等,消费者一定要将这些内容写入合同,以免出现纠纷时由于没有充足证据而使自己处于被动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