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修公司玩“挂靠”稀疏平常 “粗糙”是省钱的“最佳帮手” 主材采购开发商说了算 进口品牌换国产———
一些精装修楼盘描绘的美好生活与实际交房大相径庭
精装房到底存在多少问题,至今为止仍是个未知数。
2009年,昌平某精装别墅内的“壁炉倒塌,终结女童生命”事件;2011年,城南某精装项目的“灯具掉落,砸伤业主”事件;2012年的2月,万科地产与安信地板共同上演的“毒地板”事件;以及今年5月,刚刚发生的精装公司“被掉包”事件,无疑令精装房装修中的部分质量问题浮上水面。
但由于我国对精装房质量、收房和售后问题,存在政策与监管上的不完善。因此,更多有关精装房产业链中的“潜规则”沉了底儿,这些“潜规则”很可能成为购房者居住质量与安全上的“毒刺”。
压低报价
装修公司玩“挂靠”稀疏平常
据业内人士透露,一家在购房者心目中知名度颇高的装修公司,在准备承接精装工程的小公司眼中绝对是块“宝”。而“挂靠”正是令这些知名装修公司成为“宝”的主因。
“只要挂着知名装修公司的牌子,再把报价压低,能拿下精装修工程的几率就提高了一倍。”主要做精装房装修的杜先生称,在精装房和公共空间装修的领域中,不知名的小公司挂上大公司的名义投标的事,稀疏平常。通常的做法是:在征求知名装修公司(以下简称A)同意后,小公司(以下简称B)以其名义进行低价投标;中标后,以A名义与开发商签订合同;开工后的一切施工步骤,都由B完成;开发商付款到A名下,A在扣除6-8个点的“挂靠好处费”后,再将剩余款项转给B。
这种“挂靠”关系在业内被玩得火热,其原因在于:对小公司而言,能以知名装饰公司名义投标,中标率更高;对具有一级工装资质的知名装饰公司而言,让小公司“挂靠”不但能完成国家对一级资质公司定下的业绩要求,还能毫不费力地赚点“零花钱”。
杜先生直言,他们公司刚接工装项目时,也经常玩“挂靠”,这招的确好使。不过,杜先生也表示,对于小公司的施工质量,被“挂靠”的大公司通常不管不顾,有时双方甚至连简单的协议也不签。因此,“出现问题,到底由谁负责”无疑成了这种玩法的致命伤。
粗制滥造
解决预算过低的“办法”
水电布线超出预算、材料采购超出预算、人工成本超出预算……开发商与精装承接单位在面对成本压力时,最常叫来的“帮手”就是:让一切“粗糙”起来。
买房人在入住前对精装房的诟病大多限于材料质量以及装修效果两个方面,对此,某集团开发商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建筑开发成本与日俱增,仅就人工成本来说,就给开发商增添了不少压力。
某知名装修公司负责人也称,一方面是用工荒和技术熟练工人的断档,另一方面是工人的日结工资以及极强的流动性,想留住好工人就必须提供更有吸引力的待遇,否则,这些工人随时可能“撂挑子”不干。实际上,承接精装房装修的成本实在不低,又必须无休止的帮开发商节省预算。所以,某些环节上的“粗糙”在所难免,甚至成了“救世主”。
问题主材
施工方和监理方只能“看”无权“管”
涂料、壁纸、瓷砖、地板、洁具等材料,是精装房的标配,通常由开发商或施工单位统一采购。但为何自精装房面市以来,由这些材料而引发的纠纷与事故从未停止?
“一个精装房项目所需的主材量非常大,这也是降低成本的一大环节。”正在为某精装楼盘进行施工的吴先生还称,主材的采购权从名义上看无论是给了开发商,还是施工方,最终确认使用权的还是开发商。在这个过程中,施工方和所谓的第三方监理,如果还想继续干下去,对于材料质量只能“看”无权“管”。
面对开发商采购来的质量参差不齐的主材,施工方是否有底线?对此,吴先生直言,别让隐蔽工程别埋下“安全隐患”是底线,至于主材产品的质量他们通常选择睁一眼闭一眼。
调换产地
进口品牌为进入高端楼盘压低成本
据某位德国品牌橱柜的高管回忆,当年,进口橱柜在人们心目中属于高档奢侈品,但在零售市场上,由于一些消费者已经开始重视厨房生活,说服一部分有钱人购买高档橱柜相对容易,但以同样品质向精装及工装项目推进并不容易。
北京的高档楼盘常常愿意与名牌建材合作,借势提升价值,面对这类高端工程市场,任何一家不甘落后的品牌都会动心。于是,他们在与开发商多次接洽后决定,为了进入这个市场,又摸着了开发商想要品牌但不那么苛求品质的脉搏后,该品牌的德国总部也默许:在中国找个厂合作制造。
当年,购买这个高档楼盘的消费者只知道他们家是某某品牌德国橱柜,而交到手上才发现,尽管没什么问题,但橱柜的细节与品质无法与该品牌专卖店里的任何一款橱柜相提并论。
装修施工单位“被迫垫款”
催生“精装问题房”
“精装房的装修质量参差不齐,购房者实难判断。今后,即使开发商承诺精装修不要钱,我也不敢买了,宁愿买毛坯房自己装修,图个踏实!”两年前有过购买精装房经验的消费者刘先生,选择对精装楼盘项目敬而远之。
房屋装修到底有多难?为何从精装房首次露面至今,开发商和施工方用了20年的时间也没能让这一环节步入高质量和单纯的阶段?
某位已远离精装工程,改投家装行业的装修公司负责人耿先生直言,从技术角度上讲,开发商和施工单位想做出各方面都过应的精装修并非难事。但由于这件事涉及了精装房上下游产业链之间的利益关系,所以被迫复杂化了。
提到精装房产业链中的灰色地带,多数靠接工程单为生的施工单位表示有苦难言,而这中间的“苦”字,正是施工方降低主辅材采购标准及在装修质量上打折扣的主因。上文提到的耿先生告诉笔者,虽然施工单位会与开发商签订精装协议,但协议中对开发商的付款方式和付款截点的要求模棱两可。
于是,只“循环欠款”这一招,就常常令施工方无所适从,只得持续垫款。手里没有充裕的资金,却想按时完工拿到尾款,施工单位不得不选择“降低材料标准和工程质量”。试想,在这种环境中装出来的房子,想没问题都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