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蓉萍 蓝彬珍
关键字:银行,第三方支付平台,网上支付竞争
仔细看你的银行信用卡账单,你会发现你所有在淘宝、天猫[微博]上的用快捷支付进行的消费记录都看不到具体所消费的商户的名录,你只知道你是在支付宝[微博]上花钱了。当然,如果你需要知道你的具体消费记录,你可以去支付宝的界面上查看。
在银行看来,他们正在被日益强大的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机构强势地阻挡在了珍贵的客户信息之外。后果则是,消费者在淘宝、天猫的支付环节中,银行所能获得的商户回佣中的网关手续费、借记卡手续费、信用卡手续费都在急剧下降中,有的已经出现了免费率。
3月12日,银行业协会召集各家银行主管零售的副行长召开了一个会议,商讨银行之间不要再进行“价格战”,甚至有人主张起草一个价格公约,以形成事实上的价格联盟。但也有银行高管表示,在目前强势的第三方支付面前,价格联盟不易形成,而且易于瓦解。目前银行虽然被动,也只能是依照市场来、依照客户需求来。
没有永远的“甲方”
现在,轮到银行相互埋怨同业价格战了,他们共同面对的是支付宝这一大“甲方”。所有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的银行业人士对此事都连呼“没办法、没办法”。
从诞生到今天,支付宝仍旧是中国市场份额最大的第三方机构,注册用户超过7亿。中国市场前三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占据了超过80%的市场份额,其中支付宝超过50%,财付通超过20%,银联在线系超过10%。2012年,仅支付宝处理的交易金额就超过1万亿。
规模巨大的用户群体让支付宝挺直了腰杆,他们一边降低商户回佣来吸引商户,一边也在压低发卡银行的手续费费率。据了解,业内的网关手续费很多银行几乎不收,借记卡手续费也只有工行和招行在收少许,大多银行几乎不收了。信用卡手续费虽然还保持在千分之四左右,但是随着支付宝信用支付的推出,这部分业务也将受到冲击。
一些银行曾经暂停信用卡在淘宝上的支付,因为“低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商户回佣,每做一笔都在亏钱”。随后,支付宝做了一定的妥协,信用卡支付上,银行作为发卡行能收到大约千分之四五的手续费。
一家银行信用卡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经济观察报》:“在中国,信用卡收不到年费,很多人在免息期就还了,也收不到利息,商户回佣很低,如果这部分再收不到,那信用卡不用做了。”
在推出快捷支付业务之前,第三方机构扮演的是网上支付的中介角色,主要履行持卡人在线购物时的转接支付职能,帮助打通银行卡线上支付渠道。
第三方机构基于支付便利和费率低廉的优势,短时间内聚拢了大量商户;银行通过和第三方合作,间接接入了这些在线商户,扩大了线上收单的中间业务手续费收入。这个时期,银行和第三方利益是一致的。
在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出台后,监管要求第三方需要明确备付金存管银行和合作银行;办法出台前,支付宝就曾把备付金存在工商银行。备付金存管,给银行带来争揽机构存款的机会。在这个业务关系上,第三方机构是甲方,银行是乙方。
招商银行(13.13,0.00,0.00%)信用卡中心总经理刘加隆对本报表示:“关于信用数据,招行信用卡三年前注意在积累,也非常清楚支付宝迟早要做,但中国外部数据质量特别差,商户数量不够好,而支付宝在这过程中为发卡收单一体化,数据质量相对还比各家银行自己的好。”
一家中小银行副行长对本报表示:“我还是比较开放的心态,从某种程度上,只要这件事情是公平的,没有什么抱怨,接受这样,而且也给客户以便利。”
谁在掌握客户?
现在的第三方机构已经将业务从单纯的转接支付拓展到了转账汇款、代缴费、基金销售和小额融资等金融服务领域。
快捷支付这一产品大大推动了淘宝、天猫的消费量。从2010年起,支付宝创新推出“快捷支付”,即客户在淘宝购物后,在支付过程中通过银行卡与支付宝账户的绑定,实现后续购物的“一键支付”,不再跳转银行界面进行客户身份安全认证。在支付宝的强力推广下,快捷支付客户数增长迅猛。
到2012年底,支付宝一家的快捷支付客户已经超过1.2亿。“11·11”购物狂欢节中,支付宝快捷支付支撑了当天45.8%的交易笔数,鼓励用户提前充值带来的余额支付占到31%,而传统的网银支付,所有银行渠道相加也只占到23.2%。艾瑞咨询[微博]发布的《2011~2012年中国互联网支付用户行为研究报告》显示,过去的一年中,有46.7%的互联网支付用户使用过快捷支付,而同期,通过第三方支付跳转网银进行支付的用户仅有41.7%。
银行惊愕地发现,快捷支付大量应用后,卡的使用量虽然大增,但银行完全被支付宝屏蔽在了客户信息之后,一种更大的隐忧向银行袭来,因为它面临着失去它最珍贵的东西、也是银行所赖以生存的——客户信息和数据。
中行电子银行部总经理助理董俊峰表示:“快捷支付的业务模式把银行服务界面屏蔽在客户的支付流程之外,银行只扮演‘账房先生’的角色,被动处理来自第三方机构的借记报文,不再认证客户的身份,不再掌握客户的支付行为。银行从客户支付结算的前线,倒退到了代理第三方清算的后线,这个角色的蜕变是颠覆性的。”
快捷支付的开通是建行杭州分行和支付宝首先合作的。“但建行内部也是割裂的,建行的电子银行部、公司业务部以及各个分行对支付宝的态度都是不同的,支付宝甚至对这些部门之间、分行之间进行背对背的营销,得到它所想得到的。”一位了解情况的人士对本报表示。
最近支付宝正在推出的信用支付业务,支付宝的资金从银行来,客户还资金也从银行来,支付宝就是利用其掌握的客户和商户的数据做了一个二道贩子,进一步促进了交易的快速达成。同样的,在这个业务中,提供资金的银行却失去了对客户信息的直接掌握。
董俊峰说:“快捷支付业务让大量的银行实名认证客户资料无偿流入第三方机构,而第三方机构聚合不同银行的实名认证资料后,将产生海量的、超越银行的金融数据资产。如支付宝快捷支付已接入160家银行,积累了超过1.2亿客户的实名、账户资料,其规模不亚于任何一家国内大型银行。在目前支付宝和光大银行合作的‘定存宝’业务中,光大在‘天猫’开门店,销售负债产品。光大在线账户的开立,借助支付宝1.2亿的实名认证,可以通过支付宝把别家银行的资金归集过来购买光大的存款。”
价格联盟恐难产
截至去年6月,中国网民达5.38亿,通过手机上网的人数超过4.2亿,互联网正在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活与消费方式。
2011年银监会《关于加强电子银行客户信息管理工作的通知》,对银行与第三方开展快捷支付业务合作做出了明确规定:在线支付原则上由账户开户银行做安全认证,在第三方完成安全认证的,应至少首笔交易在银行完成客户身份实名认证;银行将敏感客户信息和账户信息交第三方机构做签约检验的,必须经过客户的授权。
这一规定在现有支付宝快捷支付业务中,并没有得到严格的遵循。集中管理支付合作,规范系统接入和价格管理。
在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合作的“蜜月期”,双方的利益是和谐的,打通网上支付渠道,共享商户资源,扩大手续费收入。但当第三方机构渗透到了支付领域之外,进入到金融服务的深水区,一方面利益诉求发生冲突;另一方面由于双方面临的监管并不对称,出现了第三方支付对银行的金融脱媒以及监管套利问题,双方关系趋于微妙。
这时候,第三方机构为快速拓展线上商户,不断压低银行的线上收单手续费。而且经常在某家银行不同地域的分行之间去背对背营销,在服务价格上各个击破,然后再在同一家银行的兄弟分行之间拿东家压西家,利用不同分行间的不对称接入门槛套利。
银行业协会认为这一行为,扰乱了市场的价格秩序,使在线支付市场进入一个无序竞争状态。
银行业协会3月12日召集各行主管零售的副行长开会,建议制定一个价格公约、形成一个银行价格联盟,对于与第三方机构支付业务的合作领域,银行应采取集中审批、统一接入、统一定价的管理模式,归口电子商务相关业务主管部门集中管理,规范接入模式与系统接口,执行统一价格标准。
董俊峰则建议规范银行代扣业务,“在与银行的在线支付网关无法合规合作的情况下,一些第三方机构利用对接银行代扣业务系统的联机接口,变相实现在线购物的支付结算,但风险管理上没有按照线上收单的标准来管理,潜在风险很大。银行应严格按照《银联卡代收业务规则》和《银联卡代付业务规则》等行业规范,与支付机构合规开展银行个人账户代扣款业务。”
但是,变化来得太快。“银行不改变的话,肯定完蛋。”平安银行副行长谢永林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互联网的这种挑战是好的,通过竞争会改进传统行业的发展,使其适应新的情况并有一种强刺激,从而有助于他们跟得上时代和科技的步伐。通过这个竞争,最终的结果就是竞争会带来更好的产品和更好的服务。”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两会记者招待会上回答如何看待支付宝等新兴机构时如此回答。
在这样的背景下,银行要做的,或许是应该迅速地拥抱互联网,而不是成立价格联盟。
金功呈网站建设公司点评:话说央企银行经不起打击,毫无创新坐等国家利润,一受打击一败涂地还要求第三方收费。企业属于竞争,而央企本作为企业应该更好服务百姓,一点都无创新意识就靠老本坐享其成,当受到企业创新技术的改变后,就要求企业收费,这个是国家的失败还是应该收费,大家可以想象看,存在严重的不公平,企业是服务才能赚钱基础设备本该免费使用,由于央企的无能做靠国家福利,受到打击就要求国家拷贝来要求企业也跟他们一样,国民看到了央企的无能了吧,看到国家企业交的税养了这些人,阻碍国家信息化发展,他们一考虑的不是怎么改变自己的本质(服务和创新央企不懂什么叫做增值服务)而是要求其他企业收费,大家看看估计央企真傻啦。国家该做的是基础设备尽量做到免费,使用通过其他手段如增值服务来收费这样才是真正的改变,而不是通过一个入口把所有人拦截在外面。
- 深圳市一键一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官方网址:http://www.songhu9.com.cn
- QQ:316675593,电话号码:19807655856
- 业务范围:公司网站建设、管理软件研发、软件网站二次开发、400电话、电商平台研发、公众号研发!
- 免责申明:本站内容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创所有,如有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处理!